新闻资讯

汇聚行业最前沿的科技和信息

工厂“无人化”,新的岗位在哪? -9479威尼斯

发布时间:2018-07-27 浏览:709次 分享到:

当前,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促进了智能制造发展。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无人化”将大大降低成本,效率也大幅提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的未来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无人化”,就是近年来高频度出现的一个名词,不断冲击我们的眼球,挑战我们的神经。“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无人酒店”、“无人餐厅”……有人预言,“无人化”就像一场蝴蝶风暴,将引发从生活方式到工作就业再到经济转型的巨大变化。


无人作业已是大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建设“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著名管理学教授华伦·贝尼斯讲过一个笑话:未来的工厂里只有一个人、一条狗,人是要喂养狗,狗是要看住人,不让他碰机器。

未来的工厂,还有没有工人的“立足之地”?当工厂不再需要工人,工人又何去何从?

  “无人化”是大势所趋

“无人工厂”实质上是工业制造智能化、高端化的一个缩影。当前,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促进了智能制造发展。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无人化”将大大降低成本,效率也大幅提高。

无人化工厂即自动化工厂,是指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生产第一线配备机器人而无需工人的工厂。1952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生产发动机的全自动工厂。但真正的无人化工厂,还是在机器人、计算机、电子技术等得到极大发展之后才涌现出来的,譬如德国大众汽车的“无人工厂”,一个生产车间只有几个工人。

人口红利消失、原材料等各种成本上涨,使得中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行业各领域开始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大力推动智能化升级,纷纷开展“机器换人”试点,建设示范生产线、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富士康去年就宣布,将以日产千台机器人的速度,在未来3年投入100万个智能机器人。格力自主研发的数控全伺服机械手去年成功投用,总量已达1200余台。海尔互联工厂全部采用机器人社区无人作业,不同于德国宝马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也不同于美国特斯拉的“无人工厂”,形成了独特的智能制造模式。

在秦皇岛一家生产速冻水饺的工厂,生产车间里没有了埋头工作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往返的机械手以及地表穿插有序的轨道。从和面、放馅、捏水饺再到塑封、码垛等,是一条干净整洁的流水线:柔软的气动抓手,特别柔软的饺子都能安全抓起,而且从抓取到安放都定位精准;零下50多度的速冻,流水线上的机器人能自如应对;分拣机器人具有带吸盘的抓手,一点也不会损坏脆弱的速冻饺子包装;码垛机器人重复简单的动作不停歇,如果是人早就头晕了。工人在哪?寥寥可数的几个工人,在控制室工作

在东莞一家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打磨车间,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原来需要650名工人的车间,现在只有60人负责看线和检查,未来将减少到20人。与熟练工人相比,刚上线的机器手虽是“新人”,但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却远超熟工、能手。

数据显示,机器手上岗以来,产品不良率从超过25%降至不到5%,产能从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万件。这只是该公司“机器换人”计划的第一步,未来两年上岗的机器手将增加到1000台。“机器换人”计划完成后,整个中后台操作人员将不超过200人,80%的工序实现无人化。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工厂生产将是这样的场景:所有的工序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电脑加工设备、无人运输车和自动化仓库设备来操作,技术人员则自如地坐在计算机旁,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车间的生产信息。毫无疑问,“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将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接近“无人”的目标。

未来的工厂需要怎样的工人?

一个强壮的成年男子,大不了可以扛起100公斤的麻袋,而吊车则可以轻松抓起几十吨的货物。从发展规律来看,机器替代人力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机器换人”针对的是人类的弱点和局限,或者说是找到了传统工业的某些痛点。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再敬业也不可能24小时工作不停歇,再优秀也无法做到工作状态永不起伏,而机器人却可以轻松实现。


  从劳动密集型脱胎换骨,走向智能制造,制造业的“无人化”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当前,“机器换人”加速,“无人工厂”在扩展,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工人的岗位将会被机器人所取代。由此也引发这样一种担忧:未来的工厂还需要工人吗?会不会有很多工人失业?

  从逻辑上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无人工厂”是全球制造业发展之必然。在我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制造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对工人的素质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机器完成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把工人解放出来去更新知识、提升素质。产业在转型升级,工人也要“转型”,也要“升级”,如若不然,就真的可能面临“无工可打”。也是说,之前是靠力气,往后要靠脑子。

  当然,目前全球制造业里机器人与工人的比例还远远未能达到无人化工厂的标准。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得的缓冲期。

  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前,工厂的生产制造车间会有一个工人和机器人协作的阶段,工人所做的工作不是单纯的手工劳动,而是人机交互,通过后台操控机器完成产品制作过程。这需要员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

  当制造流程不再需要工人参与,那也需要人工调试安装生产线,需要人工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编程,需要人工定期维护机器人设备。整个生产运作流程,工人不出现在制造端,而是出现在监控端,在背后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运转。简单地讲,如果以前不用机器人需要50个人操作一条生产线,可能未来只需要5个人进行监控,更多的人则用于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及维护保养,设备部门的人可能要多于车间的人。现在,很多制造企业都喊缺人,最缺的其实是技术人员,机器人技师、机器人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工人更是“一师难求”。

  所以说,“机器换人”“无人化”过程中的“减人”“增人”现象,减的是可重复工种的普工,增的是适配专业的新技术工人。未来对于只进行重复劳动的普工的需求势必下降,但专业的技术工人需求会大幅提高;此外,企业因为自动化水平提高带来效益提高,需要扩大再生产,会新增岗位需求。


  “无人化”的工厂仍会有人,但所需要的人可能只是现在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被裁掉的那些人又能去哪里?同样的道理,以后每个行业都会引入机器人,每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者,这将是一部分人的归宿。而随着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机器人产业将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也会需要相应的人工。

  “无人工厂”并不是完全淘汰工人,而是把工人从体力劳动与简单脑力劳动中完全解放,扮演更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角色。例如,技术创新、策略规划、生产监督及协调维护智能机器的正常运作等。可见,以智慧生产与智慧工厂为重心的工业 4.0,将会对工人的素质有更高要求。

  “未来工厂”会是什么样?

  马云说过这样的话:铁路的出现抢去了很多挑夫的工作,但又增加了至少200多万的铁路工人,技术变革会夺取一些低端繁琐的工作,最终也会创造更高端人性化的工作岗位。

  回看历史上的每次工业革命,既会破坏一些就业岗位,也会创造出大量新的岗位。有了拖拉机代替农民耕地,农民可以流动到城市务工;电商冲击了实体店经济,但壮大了物流产业,带来快递员群体的激增。“无人工厂”导致制造业产业链的变革,也会催生新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新的岗位。

  毋容置疑,未来的工厂,一定是逐步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实现“无人化”。那真正的“未来工厂”,会是什么样的存在?

  先说一个概念,对于“未来工厂”(the factory of the future)”,一种说法是具备互联、有序并且能够实现远程自我优化等特性,当然,前提是各种机床、刀具和系统都能提供必要的数据。另一种说法可谓众所周知,十分流行,就是“物联网”(iot),即工厂车间的所有设备都是智能化的,数据也是生产制造的必要“原材料”。

  这种“未来工厂”,需要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vr等技术高度融合,因此是一个系统化、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超强的系统性工程。当前而言,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及试验阶段,全球很多厂商正在致力于研发。

  “未来工厂”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飞速发展,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这就告诉我们,这段距离其实并不太远。


网站地图